
不再孤單:重塑香港教會牧者關懷文化
編寫:Raymond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2)這句經文提醒我們,基督徒群體的本質是互相扶持。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教會的牧者時,卻發現一個令人憂心的現實:那些日夜牧養群羊的牧者,正承受著沉重的孤獨感。
Barna Group巴納集團最新發布的2025牧者支援報告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危機。在牧者全人興盛的七大維度中,「關係支持」得分最低,僅有67分,遠低於一般人的79分和信徒的85分。更令人震驚的是,52%的牧者沒有任何專業支持,包括導師、顧問或諮詢師。
隱藏在數據背後的掙扎
數據背後是真實的生命故事。70%的牧者難以平衡牧職與家庭時間,44%對牧職影響婚姻感到愧疚。在華人教會文化中,「面子」文化更加劇了困境。牧者往往「報喜不報憂」,不敢承認掙扎,深怕失去會眾信任。

然而,牧者也是血肉之軀,同樣需要關懷、理解和支持。當我們將牧者「神化」時,實際上是在剝奪他們作為人的基本需要。
建構全面支援系統
報告指出,配偶的理解和支持能夠增加40%的支持可能性。牧者的興盛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支援網絡的責任。教會需要建立多層次的關懷系統:

個人層面,牧者需要主動尋求專業支持和導師關係,設定工作與家庭的明確界限。這不是軟弱,而是智慧的選擇。
教會層面,75%的牧者認為教會婚姻支持有益,但僅28%的教會提供這樣的服務。教會應該將牧者全人關懷納入預算,提供婚姻輔導、心理健康支援。
宗派層面,需要建立跨教會的牧者支援網絡,提供專業發展和心理健康資源。
文化轉變的迫切性
在香港這個快節奏的城市中,要讓牧者發揮持久影響力,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對牧者的期望和支援方式。

首先,去污名化心理健康諮詢。尋求專業幫助不是信心不足,而是負責任的態度。其次,重新定義「成功的牧者」,不僅看重事工成果,更要關注全人健康。
最重要的是,將牧者視為完整的人來關心、陪伴與扶持。這意味著提供實際關懷,如膳食照顧、家庭邀請,重視他們的休息、友誼和情感健康。
互相擔當的呼召
加拉太書6:2的教導不僅適用於一般信徒,更適用於我們對牧者的關懷。當我們真正實踐「互相擔當重擔」時,不僅牧者得到支援,整個教會也會更加健康和充滿活力。

一個得到全面支援的牧者,能夠以更穩定的情緒、更清晰的異象、更健康的關係來服事。他們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講台上,更體現在生活見證中。當牧者的生命得到滋養時,他們就能夠更有效地滋養他人。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香港教會有機會成為牧者支援的典範。讓我們不再讓牧者孤單地承受重擔,而是真正實踐基督的律法,互相擔當,共同建造一個更加健康、更有影響力的教會群體。
(本文根據巴納集團牧者支援報告撰寫,旨在喚起教會對牧者全人關懷的重視)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