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友善·由心出發
內容: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編寫:Raymond
讓愛在教會文化中扎根
六月二十七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舉辦的「家多一點」聚會中,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弟兄作為總結講員,分享了一個深刻的洞見:家庭友善文化的根基在於「心態」,而非「條文」。這句簡潔有力的話,提醒我們重新思考教會和機構中的家庭友善實踐。
從心出發的管理智慧
志森弟兄分享了一個溫暖的例子:他們機構每月二十八日發薪,若遇週末則提前一天。這看似微小的調整,卻能舒緩同工租金、供樓的壓力。雖然無法為同工加薪,但這份體貼的心意,勝過千言萬語。
這讓我們看見,家庭友善不一定需要鉅額投資,關鍵在於「用心」——洞察需要、靈活回應。正如環保源於珍惜而非單靠罰則,家庭友善文化也是由內而外,從生活細節中活出來的。
重新定義愛的優先次序
在教會傳統中,我們常聽到「愛上帝大於愛家人」的教導。志森弟兄提醒我們,這是優先次序而非對立關係。當我們誤解為二選一時,往往會產生「有父母的孤兒」——身體在家,心卻不在的現象。
已婚的弟兄姊妹需要承擔配偶與子女的責任,這不是屬靈的妥協,而是神所賜予的使命。如果服事讓我們忽略了家庭,或許該先調整服事的節奏,而非犧牲家庭關係。
在工作與安息中經歷豐盛
上帝創造人是為了讓人喜樂、活出意義。受苦可能是達成價值的代價,但絕不是目的。一週七天全然工作並非神的設計,我們應該在工作、安息、娛樂中經歷豐盛的生命。
休假能讓我們「充電」,娛樂也是神的美意,我們毋須為此感到內疚。當教會領袖能夠理直氣壯地下班回家,享受與家人的時光,這本身就是美好的見證。
實踐中的溫暖細節
在明光社的實踐中,我們看見許多溫暖的細節:子女畢業、家人就醫、甚至照顧寵物,都可以彈性批假;總幹事任滿六年有安息年,其他同事會有進修假和津貼;強積金比例隨年資遞增,主動為同工退休預備。
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康的下班文化:工作時間內專注投入,下班後理直氣壯回家。當同事需要提早離開時,讓其自在,不製造「罪疚感」。偶爾允許帶孩子到辦公室,以顧及突發的家庭需要。
家庭友善文化的影響力
作為基督徒領袖,我們有責任在所處的環境中活出家庭友善的文化。無論是在教會、機構,還是職場中,我們都可以成為改變的催化劑。
讓我們從心出發,用愛的眼光看待同工和弟兄姊妹的需要。當我們真心重視家庭的價值時,自然會想盡辦法去支持和成全。這不僅是管理的智慧,更是基督愛的彰顯。
家庭友善文化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基督徒的參與。讓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用心營造一個讓人感到被尊重與支持的環境,讓同工們能夠在服事與工作中持續成長,喜樂同行。

(本文根據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家多一點」聚會內容整理)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