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信偉Tony · GLAI匯流學院共同創辦人 · AI應用教練
【高中創業的萌芽】
我叫 Tony,今年44歲。如果有人問:「你的創業之路是什麼樣子?」我的回答很簡單:十七歲就一股腦地衝進這片商業戰場。當其他高中生正為升學或打工打算,我已經想著怎麼賣出更多服飾、擴大營業規模。不是我有多厲害,只是我從小就喜歡嘗試新事物,也喜歡把握機會。高一那年,我就靠著零星的批貨與網路販售,累積了上百萬元利潤。到了十七歲,不知不覺年收入一口氣衝上 1200 萬。當時我想:「如果我在高中階段都能賺到這種錢,大概沒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邁向全臺連鎖的雄心】
二十歲那年,我決定把野心帶到更大的舞臺。第一步,先在高雄市中心開一間一百坪的潮流服飾店。對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這可算是極具挑戰,但我不怕,因為我深信「只要拼,就會有機會」。這家店以年輕人喜愛的街頭風格作定位,每天訪客絡繹不絕。生意水漲船高之後,我火速擴大佈局,從南部到北部,再從街頭小店鋪逐步連鎖經營。當時我滿腦子只有「衝、衝、再衝」,力求一步到位。
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是我事業的「爆發期」。高雄、新崛江、臺中、臺北……這些地方可說是我「Tony 版圖」的進擊路線。尤其在新崛江區,我一口氣打造了十八家店,並以 400 坪的大總店為核心。同時,其他城市也陸續開出分店。到我二十五歲時,旗下共有十五家店,其中八家面積超過一百坪,並包括一間在新光越的大型分店,年營業額衝到 3.5 億。這一連串驚人的數字,多少讓我產生某種「所向披靡」的感覺。我開始對許多人和事顯得不屑,覺得自己不需要更多人幫忙,一切盡在掌握中。
【狂妄與危機:從巔峰到負債】
但不可否認,我那時很傲慢。擁有巨額收入,卻不懂得如何與家人維持親近,和朋友的相處也越來越功利。曾經有人提醒我,得意也要謹慎,但我全然不理。事實證明,生意場如同潮汐,風向一變,危機往往來得迅雷不及掩耳。二十八歲時,服裝市場的風格轉移十分迅速,不少貨品轉眼過時。再加上之前擴張過快,店面租金、人事和倉儲費用一樣都不能少,短短四個月,我竟然負債高達一億元,每個月光固定費用就燒掉三千五百萬元。風光一時,終究敵不過現實的重壓。
【低谷中的反省:信仰與家人的敲醒】
為了償還這龐大債務,我從二十八歲苦撐到三十一歲,幾乎把所有的存貨用特賣方式傾銷。當時,原本在店裡標價 3500 元的牛仔褲,最後只能放在路邊攤上以低價清倉。為了省下各式開支,我把華麗裝潢的店面結束,只剩幾家容易散貨的店面,也裁撤大部分的人手。這幾年,我不但放下自尊,更降低生活水準,常常一整天只花 20 元買滷肉飯充飢。人情冷暖在這段時期看得最透,但也在最徬徨之際,我看見家人始終牽掛著我。
特別是知道哥哥在教會禱告中為我痛哭不已,加上母親也多次叮嚀,我想著這一路走來的跌宕,開始反省:如果當初我在最得意的時候能保持敬畏神,也許就不會把自己逼到絕境。就在這些家庭的愛與信仰的敲醒聲裡,我逐步卸下驕傲,回頭尋求神的帶領。這歷程讓我更清楚明白,坦然面對失敗並不丟人,真正可惜的是一昧執著自己的想法,卻錯失成長的機會。
【重新出發:謙卑與品牌新生】
感謝神的恩典,我終於在三十一歲結清所有債務,而且還留有 80 萬的積蓄。那天走出銀行大門,我心想:「我還在!而且我已經不是那個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年輕人。我願意再出發,但這次要記得將榮耀歸給神。」於是,我再度點燃夢想,投身自創品牌開發。這次與過去不同,我選擇從帽子品牌開始切入。憑著過去的市場觀察與設計經驗,短短幾週,每週就能賣出兩百頂帽子。我還持續推出新款,製造話題,讓大批顧客不惜排隊也要買到最新上市的潮帽。
在經營服飾期間,我累積了豐富的行銷手法和社群操作技巧,於是轉型後,我也把紛亂的貨品與資源整合,用於培養新藝人的宣傳上。剛好遇見藝人「玖壹壹」,他們從夜市、廟會的小舞臺起步,我以自身的社群談判力和行銷經驗,替他們將表演擴散到各大媒體平台。從 Facebook、夜市一路開拓,最後成功進軍大型演出場館,如小巨蛋和超級圓頂。這些成果再次證明:只要抓對機會,相信自己,也相信神在當中不斷開路,就能讓很多不可能變可能。
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我在這段轉型期間結交了不少業界重量級人物,包含資深的娛樂圈長輩葛福鴻,以及周杰倫電影公司的總經理江哥,並有機會參與到周杰倫電影的行銷計劃。有人好奇地問:「Tony,你不是從服裝店老闆轉行嗎?怎麼能跑來做藝人宣傳和電影行銷?」我只笑著回應:「經營服飾、媒體、藝人,其實最核心的事就是懂得傳遞價值,讓觀眾認同你的品牌,而我不僅靠自己,更依靠神給我的智慧。」
回首這些年,我從不愛去教會,到如今以穩定的心參與聚會並接受牧者指導,背後是一條領受信仰恩典的漫長旅途。山峰與谷底的快速轉換,說明財富並非成功的絕對指標。等到人真的摔過一跤,才懂得反思生命意義,懂得以謙卑的心擁抱更高的使命。我在教會裡遇到屬靈媽媽羿翧姐,她在我的低谷時期,常常為我禱告、給我關鍵提醒;也有牧者在我得志時強調堅守屬靈根基,不要被世俗的榮耀沖昏頭。這些對我而言,都是把我從深坑裡拉出來的手。
如果有人問我:「從你的經驗裡,到底什麼才是成功?」我會說:豐富的營收當然令人振奮,但真正具有永續意義的,是能在高峰時不驕傲,低谷時不絕望,抓住神給的方向繼續前行。最終的成就,不在於蓋多少店、賺多少利潤,而在能否回到謙卑與服事神的命定裡,才是真正的價值。

—
【AI與創新應用:與信仰結合的先鋒之路】
AI 技術的進步,帶給教會與基督徒前所未見的契機。我曾在年輕時迅速攀上創業高峰,卻也經歷過風暴般的跌落與反思。如今,我將這份熱情投入到 AI 領域,同時結合創業與信仰禱告,成為一名 AI 教練。起初,我只是參與幾門 AI 課程,想著是否能用在教會新媒體;後來一路摸索發展成為AI專職培訓教練,不單止協助商業機構AI轉型,更幫助教會機構數位轉型並推動內容生成。最近幾個月更啓動AI牧羊人計劃,區域性協助牧者運用AI工具全面提升事奉效率。但我深信:AI 只是工具,靈命與專業才是本質。
牧者若能組成由年長者、年輕人,以及不同專業背景信徒共同組成的「AI 團隊」,便能在生成內容時兼顧屬靈判斷與多元觀點。如果讓 AI 自行產生大量資訊,沒有屬靈指引,很可能導致偏頗甚至傳遞錯誤訊息。因此,利用 AI 來提高效率的同時,我們更需依靠神的智慧,確立核心價值。
【服事、家庭與使命:從驕傲到謙卑的更新】
在我個人生命裡,曾一度專注在事業與追求財富,最後在經歷巨大挫敗時,才重新認識到家庭與屬靈生活的重要性。神透過妻子、孩子與家人不斷提醒我:取得世俗成就並非人生的終點,唯有存謙卑、敬畏的心,才會穩健成長。現在,我鼓勵更多基督徒領袖把 AI 工具與服事使命結合,帶出真正的祝福。就像我帶著孩子去環球影城,看到他們選擇一個平凡小玩具卻樂在其中——越是單純,越能體驗真實的滿足。
【未來展望與跨界合作:拓展神國度的多元領域】
我積極穿梭於各國教會與機構,像是香港、馬來西亞等,分享如何運用 AI 於新媒體宣教,並期待更多跨國合作。同時,也與其他牧者、教練和媒體機構並肩推動 AI 生態系,促進教會在社群、網站、影音等層面進行全面轉型。AI 不僅是一股時代趨勢,更是神所給予的新機會,只要我們願意善加運用,它可使福音向更寬廣的空間蔓延。
【具體操作與實務建議:一步一腳印的應用策略】
在實際執行層面,教會可以先從小團隊試辦,建議先投入使用的AI軟體:ChatGPT、Gemini、Perplexity ,用於文本生成、社群貼文和簡報製作。例如:上傳海報圖片,讓 AI 幫你擬定多版本文案,再根據平台不同特色微調口吻;或將牧者的完整講道轉換成大綱,幫助年輕人或長者更聚焦地領受信息。若教會需要製作短片或影音宣傳,也能透過 AI 工具自動剪輯、套用字幕,節省大片時間與人力。對於跨國宣教,更能利用穿戴式 AI 翻譯工具即時解決語言隔閡,一步步縮短全球弟兄姊妹之間的距離。
此外,也能運用 AI 進行數據蒐集與分析,整合各部門的運作流程。例如:使用技術去整理不同時段的禱告需求,或協助管理行政報表與受洗名單。唯有先謹慎地了解當前需求、分配適當預算,才能減少大規模導入所帶來的陣痛。務必以「跨代合作」、「小規模試用」、「重視屬靈原則」三項原則作為根基。
【總結反思:在真理與技術之間尋找平衡】
回顧我的生命篇章,經歷過事業飆升、跌入低谷,再在信仰裡重新站起。我深刻體會到:科技可助人飛得更高,但若失去對神的敬畏,就可能偏離正道。教會與基督徒在面對 AI 新時代時,更需牢記:AI 只是輔助,神才是根本。
盼望所有教會領袖與弟兄姊妹,都能在服事與創新間取得平衡,藉由 AI 讓服事更專業、更有效率,同時謹守屬靈真理,不被科技沖淡我們最核心的信仰。唯有在愛神、愛人、愛家庭的基礎上,善用這份時代恩典,才能使福音更深遠、更豐碩地接觸世人,完成神在我們心中所擺上的大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