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林以諾牧師博士
Network J 飛躍網絡國際創辦人
【問題1:教會傳統一向強調聖靈的工作與真理的講解。如今,當我們使用 Generative AI 這類工具來製作講道、查經、靈修等內容時,你會如何從聖經原則的角度看待這種應用?它為教會帶來哪些新的挑戰與機遇?】
林以諾牧師:
AI 生成沒有脫離「人」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澄清兩件事。第一,所有 AI 工具的產出都需要人事先設定或給予指令,並非 AI 自行從無到有地生成。因此,AI 的作用並沒有脫離「人」的影響。既然聖靈的工作就是透過人來成就,若操作者本身真心與聖靈同行,使用 AI 不會削弱聖靈的運行。
「純人工」未必代表聖靈同在
第二,我們需要反思:所謂「純人工」的講道,是否就必然代表聖靈同在?過往有人在最後一刻直接從網路下載一篇講章,隔天照本宣科,不見得就能體現聖靈工作。若服事的人帶著謙卑、尋求聖靈的態度撰寫或預備信息,即使借助 AI,也能繼續蒙上帝憐憫與帶領;相反地,即便不用 AI,如果只是僅僅套用現成講章,依然看不出有多少聖靈的參與。
服事者心態與預備才是關鍵
所以,是否有聖靈工作,關鍵不在於使用何種工具,而在於服事者的心態和預備過程—-從最初的籌備到最後的呈現,都需要專注尋求聖靈同在。敬拜模式也是同樣。流行的「Free Worship」若僅流於情緒宣洩,不一定能展現真正的聖靈運行;傳統敬拜若缺乏用心預備,連讀經都含糊不清,也很難看見聖靈工作。最終的核心,就是服事者是否懷著真摯的靈裡渴慕,讓聖靈帶領整個崇拜與信息傳遞。
【問題2:牧者與同工該如何篩選並整合 AI 所生成的內容,如講道綱要、團契查經、詩歌創作或多媒體製作,才能確保教會服事維持聖潔、純淨、並合神心意?同時,若透過文本、圖像、音頻及影片等多元模型之生成式 AI 進行整合,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否符合教會傳統與信仰原則?】
林以諾牧師:
教會歷史中藝術早已是表達媒介
從歷史上來看,教會其實一直都有使用藝術與各種表達媒介,只是在宗教改革之後,有些分支開始強調「除十字架與講臺外,不再放置其他藝術作品」,這帶有當時的神學考量。然而,在更早之前的教會傳統裡,壁畫、雕塑等豐富的文化藝術,正是幫助信徒(尤其是不識字的群體)認識聖經故事的重要途徑。
AI 與傳統藝術的本質相近
因此,單純因為 AI 屬於虛擬或數位的形式,就認為它「靈性較弱」,恐怕並不公平。事實上,AI 只是另一種「工具」,與過去的雕塑或彩繪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關鍵在於:教會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去榮耀神、造就信徒?
多媒體表達是先例
對於年輕世代而言,他們往往更能被視覺或多媒體的元素所吸引,也較習慣整合各種形式的表達。早在 AI 興起之前,就已有教會善用音樂、影片、劇場表演等方式,將敬拜與講道緊密結合(例如 Hillsong 的敬拜詩歌本身就如同一篇信息,新加坡神之心教會也會以敬拜、媒體、戲劇等多元形式來鋪陳道的核心點)。這些都不是新發明,而是基於歷史上許多教會先例所延續下來的精神—-運用不同方式去傳遞永恆的真理。
強調篩選與整合的責任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篩選與整合的責任。AI 雖能節省大量時間與精力,但牧者與同工更需用心分辨內容,保持神學與信仰上的純正。正如同有了鋼琴不等於不用樂隊,其用意往往不只是豐富音樂,更要讓年輕人有參與、服事和被培育的機會。如今應用多媒體與 AI,也能在相同的層面上激發年輕人的熱情,讓他們在教會事工中更深度地投入。
多模型 AI 作為宣講助力
總的來說,耶穌在世時,祂會因應不同情境採用不同方式來教導—-講論比喻、行神蹟、與人對話等。現今的多模型 AI,同樣提供多元且靈活的溝通管道,只要我們用得合宜,並以聖經真理為根基,這些科技工具完全可以成為教會宣講與牧養的助力。關鍵仍是使用工具的人是否專注渴慕聖靈,在神面前守潔心清,且時刻留意內容是否與真理核心一致。這樣一來,無論採用什麼形式的工具,都能在教會中發揮造就信徒、榮耀神的果效。
【問題3:耶穌在不同處境下,會運用不同方式來傳遞真理;如今多模型 AI 可以整合文本、影音、音頻、影片等多元管道,這種形式是否合乎教會的傳統與信仰?又是者只是一種在牧養中因時制宜的作法?】
林以諾牧師:
從耶穌比喻看多模型應用
我認為這並不只是單純的「因時制宜」。回顧耶穌的教導方式,祂常常透過比喻,幫助群眾在「已知」與「未知」之間找到連結。例如,天國的奧秘人無法直接了解,但耶穌就以許多貼近民眾生活的比喻來形容天國,使大家更易明白。同樣地,現在我們也在使用各種當代科技手段,像實體模型、圖片展示、乃至於虛擬實境(Metaverse)等—-它們的目的都在於帶領人更具體地理解真理。
利用沉浸式體驗深化理解
假設我們想教導關於挪亞方舟或聖殿,透過實體模型、圖片、或是虛擬現實的沉浸式體驗,都能讓人「身歷其境」。當孩子戴上 VR 眼鏡,進到虛擬的方舟或聖所,即使在實際情況下他們並無法踏足其中,也能透過這種體驗留下深刻印象,進而加深對聖經故事及教義的理解。
多元工具展現「比喻教導」精神
因此,我認為多樣化的媒介與 AI 技術都只是「工具」,是延續耶穌當年「用比喻教導」的精神。它們能讓真理更貼近人的生活,也能使信仰更穩固地紮根在信徒心裡。只要牢記這些工具的最終目標是「幫助人更深認識神並與祂連結」,就不必擔心多元表達方式會違背教會傳統或神學原則。相反,若能正確運用,這正是對教會事工最好的加成與補充。

【問題4:在家庭事工、社區關懷、社群活動等實際層面,教會該如何有策略地運用多形態 AI 技術來豐富流程與內容?又該如何透過社交媒體,結合 AI,接觸更多不同群體?】
林以諾牧師:
現今 AI 科技的投資與研發成本極其龐大,幾乎不可能由教會自行開發完整系統,我們只能使用市面上已有的平台與工具。有人擔心這會使教會被「世界價值觀」帶著走,但要記住,AI 本質上只是一種「工具」,雖然它的確會影響使用者的習慣與思維,但是否走向偏頗,取決於使用者的價值觀和引導。
快速演進下的人才與資源需求
在快速演進的時代,教會要落實 AI 應用,首先應確定是否有足夠資源及合適人才(特別是年輕人)能夠持續跟進這些日新月異的工具,例如 ChatGPT、DeepSeek 的更新或未來量子電腦的出現,皆會在極短時間內顛覆許多既有模式。過去影音部門可能只需要掌握麥克風、音響與簡報軟體,但如今這已不再足夠。PPT 甚至可能在數年後被更高階的互動式工具所取代。
從小規模至大範圍的導入
建議從團契或小組開始嘗試,在小規模範圍內探索、熟悉 AI 所帶來的便利與挑戰,並逐步摸索如何與年長或對新科技不熟悉的會眾相處。等到大家都在小組和團契中運用得純熟,再循序漸進擴大到主日崇拜或更正式的事工中。惟有如此,才能在不忽略人情溫度的前提下,善用 AI 及最新科技,進一步拓展教會在家庭、社群與宣教層面的影響力。
【問題 5 :在深層演算法不透明的情況下,教會該如何從聖經原則出發,扮演道德角色,引導眾人思考 AI 的倫理與正確性?】
林以諾牧師:
教會能力有限,無法全然監管
其實,這問題本身就相當複雜。若真的要扮演這種「道德領袖」角色,實際上教會的能力有限,甚至可能淪為「假道德」。拿中國為例,大家認為如Zoom 的伺服器常設於中國,資料存在風險沒有私隱可言。但民主大國如美國也在蒐集數據,只是方式不同罷了。結果也證明這不只是私隱問題,還涉及政治和政策規管。
世上幾乎沒有真正能「保證隱私」的環境。只要使用線上平台或社交工具,就難免會被不同國家或企業取得資料。有人寧願把資料給美國,而不想給中國,原因在於他們相信民主國家的保護機制相對完善;可實際上,没有任何地方絕對安全,只是技術門檻或方式不同。
私隱雖難保,教會仍能做有限提醒
我認識一位 17 歲的香港青年,他能「Hack入」香港匯豐銀行,查看全部股票資料—-只要不動用裡頭的錢,就不構成違法,而我們竟無從阻止。那又哪來私隱可言?所以,若說教會要背負全部道德責任,終究力不從心。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在可行範圍內,別太「赤裸裸」地讓人濫用教會的數據。
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或許還能採用一些手段保護教會資料;但在中國的法律和監管之下,一間教會再怎麼努力,也很難超越當地的規管和法令。這也是為何許多家庭教會不願加入三自教會,因為擔心得把所有會眾資料上交政府。
要真正監管大數據的濫用,實在非常困難,更何況,現在的電腦速度和容量仍有限,要全天候監視每個人,成本極高,沒必要也不現實。但隨著未來量子電腦或更先進技術出現,誰也不敢斷言隱私會否面臨更大的挑戰。
教會要負起的,更多是「提醒」的角色。我們必須坦承,教會無法全面阻止個人資訊外流,也難以掌控技術趨勢。再者,現代年輕人一方面宣稱重視私隱,另一方面又在社交平台上無所顧忌地分享,讓他人可以「起底」所有資訊,出現明顯的矛盾。在意識到隱私和道德缺口之時,也許教會能做的就是提醒信徒,不要過度天真地以為自己能完全脫離監視,也別輕易將生活完全曝光於網絡媒體之中。
【問題 6 :AI 技術的門檻不斷降低,不再只屬於特權階級,任何人只要有手機就能使用。資源有限、規模較小的教會,是否能藉此擺脫劣勢?從教會合一的角度,該如何解讀這種「技術共享」所帶來的意義?】
林以諾牧師:
免費服務背後的成本考量
首先,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免費午餐。就算某位優秀的 IT 專家想把技術免費供世人使用,最終還是會面臨成本問題:伺服器、頻寬、維運等都需要錢。使用者越多、成本越高,不可能無止盡地虧本,因此廣告與大數據便成了補貼方式。
有些年輕人一聽到廣告就覺得「沒道德」,但他們卻希望自己能「免費」使用服務。其實這本身更難稱得上道德。沒有廣告收入,那就只能透過出售大數據來彌補。若不接受廣告又不願被蒐集資料,那只好放棄使用;這正是現實所面臨的「兩難」。
掌握技術即擴大福音影響
等到技術普及後,AI 工具對教會而言會越來越「簡單」可用,門檻也不再那麼高。若教會選擇不學習、不接觸,勢必被淘汰。有人不喜歡「與時並進」這種說法,但從信仰角度看,也可將之理解為「心意更新」,不斷以新的眼光投入服事。這樣才能善用 AI 技術,突破教會資源與規模的限制,並在合一的基礎上共享福音事工。
【問題 7 :小型教會資源有限,難及大教會迅速擁抱 AI 技術。您認為小教會應如何把握這波技術浪潮,並在各方面取得成長與突破?】
林以諾牧師:
快速導入,免被拋離
我認為,小型教會不必過度擔心被拋離。只要肯學、肯用,就能像刀郎那樣—-當年被封殺,但如今透過社交媒體再度翻紅。科技能幫助少數人完成以往需要大團隊才能辦到的事。
以前要拍攝,需要大機器、打燈、收音;現在頂多帶個中型相機或 DJI Pocket 3,一個人就能搞定。小型教會正因行政流程簡單,反而更靈活:想用就能馬上用,若實際效果不錯,再逐步加大投入。此外,AI 工具雖需要成本,但相較於過去,其價格已下降許多,甚至個人就能負擔而無須動用教會基金。
透過 AI 增加福音契機
整體來看,小型教會可藉著快速導入 AI 突圍而出,更有機會吸引未信者接觸福音,為教會帶來正面的成長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