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刊號
2025年4月

專訪:陳國雄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 BHP(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 )平台創始人

【問1 :在『使命營商』(Business as Mission) 的神學基礎上,企業若同時著重營運、服務大眾、回應社會需求並傳揚福音,面對 Generative AI、Agentic AI、Physical AI(機器人技術)等迅速發展,這些科技將如何挑戰並強化其神學與理論基礎?】

陳國雄博士:
印刷技術的普及:神學不再侷限於少數人
自從有了印刷技術之後,神學透過文字和書本就已經大大普及,不再只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不過,文字本身仍然只是一種詮釋方式,很多時候還需要更多背景調查、科研或專門研究,才能「拿到一些東西」。

現在有了 YouTube 之後,如果你上網去 YouTube 的網站,就會發現各式各樣的基督教節目:有些比較傳統、正統,也有一些「疑似基督教」的頻道,甚至包括比較極端或異端的訊息都能找到。這個情況在 Internet 所構成的這個 data 世界裡,已經呈現了知識氾濫的現象。而 AI 更是在整個網絡資訊裡面,根據它們的演算法(algorithms),做過濾、做整合,然後組合成一些內容。現在的 AI 模式已經相當成熟,不像三、四十年前,受限於電腦運算能力跟記憶體資源,加上缺乏足夠的 training 數據。正如一個人再聰明,如果沒有受過教育、沒有任何資訊輸入,也難以運用那顆聰明的大腦去做處理。今天條件齊備,AI 的威力立刻就展現出來,它可以生成很多東西。

AI 超越傳統知識型傳遞方式
因此,在傳遞「訊息、知識」這一方面,AI 一定能達到,也遠遠超過現在我們其他搜尋方式和資料收集方式。因為它可以從多個資料來源收集、重整、編輯,然後把精華整合成一個答案,再呈現給你。而且速度飛快。這就像電腦初現時,我們以前用算盤或心算還覺得「我比計算機厲害」,後來就知道不可能。計算機已經成為日常工具。很多老師起初會擔心用計算機會使人「不會算數」,但事實是:有些人在街市買菜時,依然可能找錯錢,這與是否使用計算機無關,更多是個人粗心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AI 帶給神學界和其他學科的衝擊就在於「傳統知識型傳遞方式」可能被取代。為什麼還要上課、還要花幾十萬去讀書?如果有了 AI,可以用 DeepSeek 或 ChatGPT 來回答問題,那讀這些課程的價值在哪裡?這確實對教授、科研人員、教師是一項挑戰。當大家都在用 AI「畫畫」或做各式各樣的事時,教師或教授必須想辦法提供 AI 沒有的「新觀點」或激發學生去思考與想像,這種啟發式教育才顯得珍貴。

懂得提問:時代中真正「值錢」的能力
我常說,一個「有學問」的人需要懂得「提問」,因為在現今這個時代「找答案」其實已經非常廉價。你若知道自已的症狀問題,甚至不看醫生也能上網找到很多資料,還能拿那些最新的醫學報告去考倒醫生。這就是為什麼專業知識被「普及化」或說「廉價化」的時代裡,若只是「重複性資訊的傳授」,已經不可能激發下一代回到教會或對講道信息產生興趣。那麼,什麼才是「值錢的」?在我看來,首先是「懂得問問題」。能提出問題才會帶來思考。其次是「主觀性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談「見證」。見證本身可能被質疑是真是假,可是講見證的人主觀經歷了神,在與神的相遇中獲得啟示,進而分享出來,縱使帶著個人色彩的體驗也能感染他人。

這樣的影響絕不是只靠 ChatGPT 或 AI 工具就能輕易複製。坦白說,現在的靈修如果你懂得問問題,根本不用一直「煩牧師」,自己就能藉由各種材料進行思考。不過,若這種思考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那就跟「客觀」討論理性問題差不多,仍然缺乏「體驗性的」生命力。神學、真理、教會講道,歸根結底是「行道」而非單純知識累積。福音也必須與行動和體驗結合,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裡。

「五餅二魚」的經驗:行道勝過傳統知識傳遞
我喜歡舉「五餅二魚」的故事為例:耶穌講道那天,五千多人在山上聽祂的教導,應該是講得很精彩,但聖經卻幾乎沒記載耶穌那篇道的內容。反倒是那個小孩子奉獻的五餅二魚,以及後來的人實際經歷了餅和魚的奇蹟,這體驗本身更為關鍵。也正如聖經裡,耶穌常用問題回應問題,啟發人去思考。放眼其他智慧著作,如孔子、老子、許多哲學家,都是用「提問」來帶領人思考,而且有些問題未必真有固定答案。過去用「標準答案」來評估或檢驗知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就算在神學領域,我們依然需要有分辨能力的智慧,才能過濾哪些是「雜音」,哪些是真正值得保留及探討的內容。聖經教導我們要「辨別諸靈」,那也包含要辨別這世代五花八門的聲音。

正向衝擊:AI 迫使我們擺脫被餵食式學習
所以,我認為 AI 對神學、教育、甚至日常生活而言,帶來的其實不一定是負面,反而是一種「正向衝擊」,能逼著我們擺脫「舊有思維」和「被餵食式」的學習方式。我們要更努力主動去提問、去尋求。值得提醒的是:AI 工具需要我們不斷訓練和引導。我們問什麼,AI 就會朝那個方向不斷演算;如果我們一直看相同類別的內容,它就只會提供那些相同類型的結果。想要多方面探索,我們就要不斷地向它提出多方向/反方向的提問。換句話說,如果主人很懶,奴僕(AI 的演算法)也會很「懶」,只給你那些單一化的東西。唯有不斷由多角度的提問,才不會進入資訊侷限,並能獲得更多元化的觀點。

綜合來說,AI 可以帶給神學、應用神學、以及日常生活很多新的體驗與感受。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懂得如何使用它,以及如何透過問題意識、個人經驗和行動實踐,去顯出我們的信仰與生命力。這才是新時代神學和教育真正需要面對的課題。

【問2 :關於 Business as Mission(使命營商)的層面,但更加集中在實踐層面。面對各種新形態 AI 解決方案,企業在組織架構、策略部署、員工培訓上,應該如何具體調整,才能把福音的精神和 AI 工具的競爭優勢充分結合起來?】

陳國雄博士:
AI 讓宣教更即時、更無國界
其實 AI 能幫我們完成許多事。第一,現在的宣教本身就可以透過網絡進行,不需要像過去那樣一定要派人到當地。第二,語言隔閡的問題也因為 AI 而大幅縮短,過去要花很長時間去學一種新語言,如今有了 AI,語言的鴻溝幾乎被打通了。第三,以前宣教士在前線需要寫信或每年回來做匯報,現今能即時連線,不論採用 Business as Mission 或我稱之為 Business with High Purpose,都能依靠 AI 以及背後其他弟兄姊妹的專才支援,讓整個營運模式更順暢,資訊傳遞也更快速。

web3.0 與區塊鏈:教育與就業「彎道超車」的可能
我們現在進入所謂 web3.0 時代,很多技術(例如區塊鏈、分散式帳簿 DLT 等)可應用在資金管理和平台營運上。舉例來說,在非洲有組織致力於從幼稚園、小學、中學一路建設到大學,可是學生畢業後,若找不到工作,等於失去了締造改變的機會。最近我和一位朋友討論,我提到全球其實都面臨「AI 盲」問題──無論是先進國家、開發中國家或未發展國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學 AI,這讓許多地方的教育或就業都出現新的可能性,落後國家也可以「彎道超車」即是輸在起跑線,但贏在轉捩點,因為先起步的,後起步的,都在同一起步線上學習AI。

以非洲為例,他們不必再花十年或更多時間去追趕既有的技術,因為無論是哪個國家,現在都得重新學 AI。如果我們自己不加緊學習,可能還會被他們追過去呢!因此,在 Business as Mission 或 Business with High Purpose 的情況下,只要設計好教學模式,就能在一兩週或幾個月內,讓當地群體掌握 AI 工具,立即得到生產力或工作機會。例如利用 AI 處理設計、影像、影片製作等,都能快速投入市場。

AI 讓世界「公平」起來:新科技縮短開發差距
再舉個類似的例子:有些新一代從未見過撥號式電話,他們直接跳入手機時代;也有孩子不太用筆和紙,而是直接用電腦或平板來書寫。同樣地,今天的 AI 讓世界再度「公平」起來──許多過去技術的落差被大幅縮短。對教會、宣教組織而言,這代表可以用更少的人力物力,不用再花大筆資源去彌補既有的「技術落後」,就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傳揚福音、擴大影響力。這正是我們需要學會擁抱 AI 的原因:它讓我們省下許多成本與時間,得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活出並傳遞福音精神。

【問3 :面對自動駕駛、智慧客服、無人艙自動化(如 Amazon 的做法)等發展,人力需求勢必受到衝擊。從聖經「人是按著神形象被造」的教導出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那些被取代的員工?又該如何幫助他們維繼尊嚴與價值?】

陳國雄博士:
工業化的趨勢:重複性勞動被取代,人性創造力被喚起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的教育方式,會發現很多學習被迫套用「標準答案」(multiple choice) 模式,其實只是為了改卷效率,而不一定真正著重培養思考和創意。久而久之,許多人都習慣做重複、制式的工作,卻忽略了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也忘了我們是被造、也能創造的「被造者」。We are creation created in the image of God, the creator, with creativity in our DNA created by our creator God.

人類擁有五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但目前我們只能數位化「看」和「聽」,無法透過網路傳送氣味、味道或觸感。這意味著還有大量工作需要「面對面」,需要人性化的互動,並非所有職位都能被 AI 或機器取代。事實上,當某些工作被機器人推進或取代後,整個就業型態更可能是「轉移」而非「消失」。就像能量守恆一樣,工作形式會不斷轉換並衍生出新職種,也需要人類去設計、監管和維護。

如果一份工作極具重複性或有涉危險,交給機器人可以減少人的勞損或風險。那麼,人反而能更好地發揮自身恩賜與創造力。這裡就牽涉到領導者的責任:該如何協助員工「轉型」,並判斷哪些工作能機械化,哪些工作仍需人性護理。畢竟我們都知道,按聖經的教導,我們不會對有需要的人袖手旁觀,反而會在社群或企業中看顧他們、幫助他們找回自己被創造時的定位與價值。

另外,AI 的出現也「考驗」到老師、教授、領導者如何引導大眾學習、衡量進度,而不只是測試員工本身。因為任何先進工具最終都要服務於人,若只停留在「淘汰」而忘記「人是照著神形象被造、擁有尊嚴與創造力」,那就失去了更深層的意義。我們的信仰提醒我們每天都要更新,改變舊思維,擁抱新事物,並在新時代中 落實「彼此幫助、看顧」的使命。

【問4 :基督徒領袖在企業或機構中導入 AI 技術,幫助同工、同事轉型時,如何做到「重新找回身份與歸屬感」的過程既能顧及個人尊嚴,也能提供人性化的關懷與實際支持呢?】

陳國雄博士:
照顧特殊需求:科技也需「友善設計」

我舉個很具體的例子:有些人因為身體條件而被歸類為「有特殊需要」,像是行動不便、小孩需要母乳哺育空間,或其他各種生活狀況。早期的廁所設計常不夠完善,只要有個地方可解決基本需求就好;而後我們才慢慢發現,若我們要更具「文明」或「先進」,就必須設計專門空間與設施的洗手間,去滿足這些人特別的需求。

AI 技術其實也類似。初期著重在「大多數人」身上,追求效率或利潤;但若忽略了某部分同事或同工的需要,這些人就可能在轉型過程中感到被排擠,甚至失去定位。領袖的責任,在於用更全面的思維,去包容與照顧那些暫時跟不上的人,為他們調整工作角色、提供學習資源,或為其設計新的職務定位。這不只是科技問題,更是「領導」與「關懷」並重。

如今許多新科技也逐漸重視「全齡」或「特別需求」的友善設計。例如智慧家庭中,感應器可以偵測是否忘了關瓦斯或水龍頭,以避免意外;也有人利用 AI 監控協助老人或住戶,保障安全。這背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用科技去包容更多樣的需求?」而不是以「一刀切」方式將有困難的人排除。更深層來講,當大多數人因新科技而受益時,也要思考如何「分享紅利」給那些在過程中較易受衝擊的族群。

教會與基督徒領袖應該走在前端,擁抱新技術,因為若連教會都拒絕科技,最後只會與社會脫節,更無法照顧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回顧歷史,許多科學家和發明人本身就擁有信仰背景,他們一方面推動文明,一方面也憑著信仰與愛心,為少數族群或受損群體爭取資源。相同地,在 AI 風潮裡,基督徒領袖扮演的角色,便是拿到「七成」人口受惠後所多出來的時空、利潤、資源,以愛和智慧去補足另外「兩成或三成」人的需要。

總體而言,這其實不是單純的「科技議題」,而是「領袖如何使用科技」的課題。領袖若具備高瞻遠矚的設計能力與分配能力,就能讓大多數人受益之外,也兼顧到少數人或新手在轉型期的困難,使整體環境更加公平、友善,真正體現神的愛與包容。

【問5 :AI 民主化帶來什麼機會?這些先進工具能否在職場或商業領域中展現見證,促進信仰與實際工作的結合?】

陳國雄博士:
跨越大財團壟斷:中小企業、微型組織的利多時代

你會發現,當前許多新科技發展,對中小型企業(甚至「微型」企業)往往更有利,反而大機構不見得能壟斷所有優勢。今天任何人都可以開設網店,或者成為網紅,完全打破過去必須仰賴大財團、電視台或舊有平台的侷限。從前若沒資金、沒人脈就很難自行創業,如今各種行動支付、網路工具和 AI 幾乎讓人人都能嘗試當老闆。

但正因如此,競爭也更激烈,許多人因習慣「標準答案式」教育,並未訓練出真正的創意與思考能力。AI、機器人只會幫助我們處理重複、數值運算等工作,若我們沒有來自神、來自信仰的創意與領受,就難以創造差異化或進步。神造人具有無限思考空間,卻往往被社會或教育制度限制住了。

「先求神的國」:在職場中落實關愛與服務的見證
若從「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為出發點,企業或個人便會先思考「如何用這些科技工具服務別人、回應社會需求」,再去考慮商業模式與財務永續。解決了人們的「痛點」,自然有人願意付費。因此,不論你是醫生、律師、政府公務員或小店老闆,只要以「關愛人、服務人」為優先,就更能體現信仰的價值。

這也適用於「微中小企業」。既然 AI、robotics 等技術大幅降低了創業門檻,就要想辦法運用這些工具來提升顧客或群體的生活品質,幫助他們解決實際需要。那麼「收入」或「盈餘」往往自然跟著到來,並且透過這種營商模式展現基督信仰與服務精神,藉此「在職場中宣教」,比以往更可行也更有影響力。

【問6 :AI 的演算法卻時常受到市場或利益影響。企業文化在轉變的同時,該如何持續發揮社會責任,避免偏離「道德 AI」的理念?】

答6
「光」進入「黑暗」:基督徒在 AI 上游的嵌入性設計

其實關鍵還是回到基督徒生活的核心信念:若有更多基督徒能在不同崗位上—-包括設計 AI、研發硬體、軟體、演算法—-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那麼設計出來的產品與服務,自然會在一開始就嵌入「善的意念」或「愛的初衷」。不需要特別用某種規範去要求,因為它從設計者本身的價值觀就能流露出來。

這也延伸到教會牧養的責任:教會不必懂很多科技,但要留意是否鼓勵信徒把基督的價值帶進各行各業。耶穌叫門徒「去」,而我們常常只想「來」。其實應該是把信仰帶到每一座城、每一個領域,用「光」進到「黑暗」中。牧者的角色是牧養人,由人去「創造 AI」。若這批年輕人或專業人士基督徒根本和社會脫節,或教會拒絕了解這些新事物,就會失去改變世界的機會。

本質上,刀、槍、火藥、AI 等等都是「中立工具」,最終如何使用,全看使用者的內心。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若設計 AI 的人心繫神,願意在演算法中考慮人性尊嚴與社會責任,就能使產品更符合「愛人如己」的精神,例如無人駕駛系統必須兼顧行人與乘客安全。這些技術細節,不是牧者來決定;但是牧者若好好牧養研發人員,就能讓他們在職場中活出神的心意,真正將「公義與愛」融入程式設計裡。

【問7 :無論是在內地、香港,甚至全球,都面臨商業「內卷」的困境。許多企業都在掙扎求存,一旦只顧生存,往往就衍生出「利益掛帥」的操作。當他們導入或使用 AI 工具時,也可能只在乎降低成本、追逐利益。你提到「上游如果不乾淨,下游就難以潔淨」。那有什麼第三方監管或機制,能確保 AI 工具所帶來的益處,能以公平原則惠及大多數人,而不變成一種過度壓榨或競爭的工具?】

答7
「內卷」真因:貪婪與不合理低價的惡性循環

其實「內卷」歸根究柢主要是經濟與人性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因為 AI 或科技造成。我自己研究後發現,核心常常在於「貪婪」;聖經〈十誡〉中明確提到「不可貪婪」。我們現在常看到一些「低於成本」的促銷,或甚至「免費還倒貼」的荒謬狀況,都是想吸引人們的「貪心」,但這往往導致行業惡性競爭,長期下來,不僅無法維持合理利潤,連最基本的工資和成本都難以支付,結果是「大家都沒翻身日子」。

所以,解決之道是回到「應得工價」或「合理對價」的觀念。打個比方,如果一件產品或服務本該有相稱的成本,消費者卻一味想壓低到不合常理的低價,最後可能就是「一方得利、另一方血本無歸」的局面。而在高度競爭環境下,越來越多企業為了拼價格,最終只能裁員或倒閉。這些員工沒有收入,又更加無力在市場中消費,導致惡性循環。

反過來,如果企業與消費者都願意回到健康的思維,尊重勞動或服務的價值,給予合理利潤,就能讓經濟體系健全運作。這跟保護環境也是同樣的道理:願意多花一點成本,換得的是讓地球能「休養生息」。否則不斷地「超前消耗」,只會讓我們的環境和社會更快走向衰敗。

第三方監管與行業自律:回歸合理利潤帶來正向循環
就監管或第三方機制而言,除了政府政策、法規之外,也要有消費者教育和行業自律。商會與消費者都必須明白:若一昧殺價,最後只會傷到整體經濟活力。適度的價格與利潤,才能確保企業能持續經營,員工能留任,社會才能穩步發展。

因此,如果身為基督徒,更要在日常消費與營運模式中,實踐「不貪婪」「不剝削」的價值,並且樂意付出「合理」甚至略高一些的代價,支持對社會、環境都更健康的經濟生態。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若我們願意尊重創造秩序、愛人如己,自然就會為多數人帶來更公平、正面的結果。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