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

內容:孔毅博士     編寫:Raymond

在瞬息萬變的世代中,教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需求。孔毅博士,這位曾任摩托羅拉資深副總裁、英特爾經理人,並被譽為「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的科技與管理巨擘,以其逾三十年的實戰經驗與獨到視角,為我們剖析當前教會面臨的困境,並指引一條突破重圍的轉型之路。

現況與困境:舊皮袋的限制

儘管牧者們忠心付出,教會的影響力卻似乎停滯不前,僅有約5%的人口進入教會。許多基督徒在職場與生活中面臨挫折,甚至出現身心疾病,這不禁令人反思:為何我們付出良多,卻仍節節敗退?孔博士指出,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常以「舊皮袋」承裝「新酒」。耶穌的教導本是活潑且超越時代的,但教會卻常將其框限在傳統思維中,導致與快速變遷的社會脫節。當世界不斷多元化、全球化、科技化,教會若仍固守百年前的單元、封閉、階級化模式,將難以吸引年輕世代,也無法有效影響社會。

「牆內思維」的束縛

孔博士明確地指出,教會長期以來築起一道「牆」,將「牆內」視為神聖,將「牆外」視為世俗,導致與社會脫節。這種「牆內思維」將信仰實踐侷限於教堂內、禮拜天、神職人員,甚至將神框限在特定空間。例如,大使命從「去」變為「來」,只強調「馴良像鴿」而忽略「靈巧像蛇」,不談工作與金錢,甚至未能勝過陰間的權柄。這種思維不僅讓年輕人流失,也使得教會資源的95%集中在僅有的5%內部群體,忽略了廣大的社會禾場。歐洲教會的衰退便是前車之鑑:因長期拒絕承認科學發現,造成信仰與社會的疏離,最終失去主導地位。這提醒我們,神學是對真理的詮釋,而非真理本身,它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回應時代需求。

轉型與突破:走出「牆外」,活出信仰

面對這些挑戰,孔博士呼籲教會必須進行「典範轉移」,從「牆內思維」轉向「牆外思維」。這並非要改變神與聖經永恆不變的真理,而是要更新我們傳遞真理的方式,讓信仰「更接地氣」。

  1. 建立橋樑,而非高牆:教會不應懼怕世界而封閉,反而應積極與社會建立連結。每位信徒,無論身處何種行業,都應被賦予在各自領域成為神器皿的使命。信仰不應僅限於品格、靈修、禱告,更應在「牆外」活出靈巧,將內在信仰實踐於外部。
  2.  職場即禾場,雙職即全職:傳統神學若僅關注「單職」人員,將無法看見工作的意義。我們應將職場視為「禾場」,鼓勵信徒在工作中藉信靠神而突破,將信仰與工作結合,這實質上就是全職事奉。
  3. 擁抱科技,創新傳承:科技是社會的均衡器,能打破時空、語言界限。教會應善用科技,例如在疫情後持續運用網絡,開發動畫、AI語言轉換等「牆外」教材,以互動式、生活化的方式傳遞信仰,幫助年輕人從小建立信仰與實用連結,讓聖經成為他們面對現實挑戰的指南。

  1. 拓展呼召,突破框架:牧者應拓展其呼召,不限於傳統教牧角色,因聖經並未限制牧師不能擁有使徒與先知的呼召。教會也應學習企業界勇於面對改變、超越困難的心態與力量,從只關注「老客戶」轉向吸引「新客戶」。
  2. 回歸真理,更新詮釋:神與聖經永不改變,但神學詮釋作為對神的學問,需與時俱進。我們應鼓勵信徒建立個人與神的直接關係,而非僅依賴傳統神學或教會詮釋。聖經與科學並不衝突,衝突源於人將個人思維凌駕於神所造之物。

結語

孔毅博士的洞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晰的教會轉型藍圖。這是一場思維模式的革命,從「牆內」轉向「牆外」,從被動保守轉向主動出擊。香港教會因面臨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多的挑戰,更有機會成為「新典範的火車頭」,引領教會的轉型與突破。願我們都能勇敢地走出舊皮袋的限制,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挑戰,讓新酒在新的皮袋中,湧流出更豐盛的生命與影響力,使神的榮耀遍滿全地。

(本文根據孔毅博士在5月29日The Well「教會牧者會談」的分享內容進行整理。)

有興趣在這個AI變革年代跟孔老師學習實戰扭轉力,可以掃以下圖中QR code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