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佘日新博士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主任 · 彼得杜拉克研究中心主任
【問1:AI時代的「教與學」如何守住靈性根基?當教育被AI顛覆,如何避免靈性培育機械化?】
佘日新教授:
從「造語」看神賦予的創造權柄
第一個問題與AI與課程設計有關,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需面對生成式AI爆炸成長所帶來的顛覆。在中小學與大學,我們若從信仰與人文角度重新詮釋「造語」的核心,不僅要關注語言與科技,更需注意靈性與人格的培育。既然AI顛覆傳統教學模式,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在靈性塑造與人格成長上,避免被「機械化」帶偏,保有對神與人本身的尊重與關懷。
聖經中的「Peh十年」與AI興起的時機性
猶太曆法進入所謂的5780年代,即希伯來字母「Peh」的十年。讀經時最難征服的詩篇一百十九篇共有一百七十六節,對應希伯來文的二十二個字母,每個字母八節,也暗示神在聖經裡的「密碼」。2019到2029年的「Peh」十年中,當我們走到5785年,生成式AI就在大語言模型的突破下迅速興起,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這或許不能代表特定神學立場,但卻顯示出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時間點,也提醒我們思考:從創造論的角度而言,人「說」出來的能力其實源於神的形象。
從「神說有就有」反思AI的教育本質
回顧四十年前電腦革命,1984年Apple推出具圖形介面的Macintosh,1985年Microsoft發布Windows,讓大眾無須大量指令即可操作電腦。這種顛覆使資訊科技普及。同樣,Generative AI只要人能開口說話,即能產出程式、圖像或影片,讓原本只屬於少數專業人士的工作能力變得觸手可及,顯示出顛覆(disruption)的力量如何使「少數人的壟斷」變成「大眾的普及」。
教育三層次:本體論、認識論、教學法的信仰重塑
這背後也隱含深層神學意涵:神「說」有就有,造出萬物;人領受神形象,也擁有透過「說」參與創造的潛能。若從教育角度理解,首先要明白本體論(ontology),然後探討認識論(epistemology),最後才落實到教學法(pedagogy)。Generative AI顛覆傳統的教與學模式,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靈性成長的重要性;若我們只在乎「能不能用AI工具」而忽略了更深層的信仰思維,便可能錯失培養下一代靈性生命的契機。
家庭:對抗AI機械化的終極防線
然而,新科技再便利,也取代不了信仰與靈性的深度,更無法完全涵蓋人際互動帶來的人格塑造。保羅在《羅馬書》一章提到,人可透過受造世界與苦難來認識神,這種親身體驗並非大語言模型可憑搜尋資料便能替代。父母與教師擔心未來就業與生存挑戰,但更關鍵的是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主導邏輯(dominant logic)與健全靈性,而不讓AI鉗制思維。一旦我們失去從信仰與倫理出發的根基,AI所帶來的支配邏輯就可能取代神放在我們心中的敬畏與自由。
疏導數位洪流:以愛與真理餵養AI
在這過程中,家庭仍是關鍵基石。只有透過親子對話與信任,數位洪流才能成為助力而非阻力。正如大禹治水只能疏導,我們無法封鎖孩子的資訊來源,卻能以愛與關懷伴隨。基督徒更當運用聖經真理「餵養」AI,使其承載屬神價值,不僅服膺世俗邏輯。唯有讓AI成為福音的助力,我們方能脫離機械化危機,靠神恩典見證真正的創造力量。最終,教育的目標並非替代人性,而是協助人發揮神所賜的獨特潛能,並在真理中持續更新,使Generative AI成為榮耀造物主的工具。

【問2:AI民主化下的數位洪溝,如何轉化為福音契機?技術普及能否真正縮小弱勢落差?】
佘日新教授:
數位鴻溝:從大峽谷到衛星網路的救贖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歸結為「數位落差」的挑戰,也就是數位洪溝(Digital Divide)。這條「洪溝」將人群分為兩類:一類可以熟練使用AI技術,另一類則無法使用或缺乏機會,導致資源和機會的不均。這種數位落差就像美國的大峽谷一樣,形成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那麼,如何縮小這條鴻溝,讓更多人能夠享受科技帶來的益處,而不是被科技進步所排除,這是需要重視的議題。
硬體基建:從5G競標到偏鄉網路的信仰實踐
首先,縮小數位落差必須從基礎建設開始。硬體建設是關鍵的一環。以在台三大電信業者為例,他們在競標5G頻譜時,總共投入了1500億新臺幣的資金。僅是頻譜的費用,平均每家公司就需負擔約500億新臺幣,分十年攤提的話,每年是50億。而這還只是頻譜費用,未包含基地臺的建設及其他相關設施。這就解釋了為什麼5G訊號在偏遠山區往往無法覆蓋,因為建設成本高昂,電信業者在這些地區的商業回報有限。
Starlink與北斗:科技普世的希望與限制
當偏遠地區的孩子無法連上網,這條數位溝壑便更加明顯。雖然4G或其他較舊的通訊技術可以彌補部分需求,但仍然無法提供穩定且快速的網路連接。而除了網路覆蓋,這些孩子還需要擁有能夠接入網路的終端設備。儘管許多教會與慈善機構已經投入資源,捐贈平板電腦等設備,使得「裝置」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但重點是這些裝置能否順利連接到網路,並真正發揮作用。
世俗邏輯vs.屬神內容:奪回數位戰場的關鍵行動
然而,技術的進步正在帶來希望。例如,Elon Musk 的 Starlink 衛星網絡,通過低軌道衛星提供高速網路,已經開始解決地形限制的問題。中國的「北斗」系統同樣在努力突破地面基站的限制。雖然衛星建設成本昂貴,但隨著技術成熟和市場競爭,成本將逐漸下降,通訊費率也會越來越低。因此,從硬體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對縮小數位落差是樂觀的。
教會行動方案:設備、教育、內容的三重使命
然而,硬體只是一部分。在縮小數位落差的過程中,更加重要的是「內容」的發展,特別是數位內容的方向與價值觀。今天的世界,主導科技與數位內容發展的往往是以世俗主義(secularism)為核心邏輯的經濟驅動模式,哪裡有商業利益,資金就會流向哪裡。而基督徒作為少數群體,如果不積極參與數位內容的製作與發展,就可能被邊緣化。
【問3:AI時代的「地球管家」使命:ESG如何榮耀創造主?綠色科技能否承載屬神價值?】
佘日新教授:
從臺積電到Edge Computing:科技與環保的信仰交匯
ESG可分為環境(E)、社會(S)與治理(G)三大面向,範圍相當廣闊。(E)Environmental 重點在環境與永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Mother Earth,必須同心協力避免進一步破壞,甚至嘗試逆轉現有的環境危機。我個人依舊相信科技的力量,例如臺積電的先進製程不只是炫耀硬體肌肉,更強調低能耗與高效能的運算方式。如今也興起所謂的Edge Computing:以新竹的義隆電子為例,現在NVIDIA晶片的功耗大概是在50W,該公司將晶片功耗降到5W,應用場域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同樣具備運算功能,且更節能。若能在Edge部署計算負載,並減少Cloud或大型超算中心的能耗,對整體環境與能源來說都是利多。因此有人對NVIDIA前景感到擔心,但對能源與永續議題而言,這未嘗不是好事。
社會正義的終極答案:回到神的方法論
(S)Social屬於社會面,其內涵相當複雜。窮富不均是人類歷史長期面臨的挑戰,當美股「Magnificent 7」動盪,或者物價上漲導致消費降低時,我們或許能從屬靈角度看見人類在過去四十年因消費主義而累積的種種問題。有些人希望藉政府的介入或新的制度來解決不公,卻往往只碰觸表面分配機制,難以化解根本的人性掙扎。根據聖經真理,唯有回到神的方法與法則,人才有真正的盼望。當人試圖用純粹分配或激勵制度解決,一旦遇到被剝奪群體的強烈反彈,就又回到相同的循環,始終無法真正「滿足」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治理的屬靈力量:從家庭到晶片的祝福權柄
(G)Governance講究的是治理。此處不僅包含公司層面的董事會組成,也延伸到家庭治理。夫妻與親子關係都需要修復與重建,這些都是治理的核心。若用語言咒詛孩子,如說「你怎麼這麼叛逆」等,身為父母的權柄角色,等於將負面預言加諸在孩子身上,使咒詛自我實現。反之,若能多說祝福、讚美與敬拜的話,就能把神的法則帶進家庭,進而影響公司、國家與全球層級的治理秩序。當然,這些過程極其複雜,但也能回到簡單的一點:若各層面都願意順服基督的真理,就能有效化解許多矛盾與紛爭。
餵養屬靈AI:從家庭到全球的管家行動
因此,若只針對「Green」層面去看ESG,未免過於狹窄。Governance也蘊涵Generative的力量,科技帶來許多問題,也創造更多機會。面對AI時代,基督徒不應害怕或排斥AI,反而要善用它,並將屬神的真理「餵養」到模型之中,免得整個世界只被世俗邏輯支配。從家庭開始,父母可以與孩子同學AI,用這樣的方式把AI視為幫助而非洪水猛獸。更進一步,若我們拱手把AI交給仇敵,那它就會成為仇敵的工具;若能奪回並重新塑造,使AI承載神的旨意,便能協助更多人了解真理、榮耀神的創造。比方說,每天以免費的AI版本提問關於聖經與信仰的問題,等同於訓練AI屬靈化,也能滋養自己的屬靈生命。最終,惟有回到上帝的法則,從環境保護、社會關懷到家庭與企業的治理,才能真正實踐在AI世代的「地球管家」使命。
結語:
透過信仰視角回應AI挑戰,需在技術變革中持守「人按神形象受造」的核心價值,並以行動將真理植入數位世界,方能使科技真正成為榮耀神的器皿。
